石頭魚樂活地帶's Archiver

ckinnewwy8954 發表於 2012-4-19 11:58

金魚天然餌料的捕撈

  在城市大發展前,因水坑、池塘、溝渠較多,這些環境是浮游動物的主要棲息地,所以捕撈天然餌料比較容易,成本也較低,所以一般的養魚場一直沿用人工捕撈“魚蟲”餵養金魚。但城市大發展後,浮游生物的棲息地不斷減少,又加之污水的排放增多,農藥、化肥對土地和水的污染加大,所以捕撈天然餌料餵養金魚存在諸多的問題。隨著養殖金魚的數量越來越多,規模也越來越大,對金魚餌料的需求量也加大,僅靠人工捕撈天然餌料是滿足不了需求的,應該尋求人工培養餌料和人工合成餌料的途徑。

  什麼地方有浮游生物

  地球上凡是有水的地方,在正常情況下都有生物存在。一個水坑或池塘在注水時,就會從外界帶來各種生物,如在坑、塘、渠的土壤中就存在很多生物的卵、孢子、孢囊,另外風力、水鳥、昆蟲等也會把浮游生物帶進水中;大氣中存在各種藻類的孢子和原生動物的孢囊,它們也會隨時落入水中,所以各種坑塘中都有浮游生物的存在。

  浮游生物中的水蚤主要生活在小水坑、池塘、湖泊、水庫等靜水水體中,一些小河溝也有分佈,但在大江大河中數量很少。我國各地區都有水蚤分佈,但種類卻因地區、水體不同而異。究竟什麼樣的水體裏才有水蚤呢?通常的判斷方法是,看水面有沒有呈網狀分佈的淡紅色或紅色的水體,若無風的天氣,可見到水面下有小蟲子在抖動,如果有,即表示有很多的蚤類可以捕撈,這種情況一般在清晨表現得明顯,因為清晨水中氧氣較少,它們集聚在水的表面呼吸。

  浮游生物的活動規律

  水中浮游生物數量的多少和水質、營養程度、氣候、溫度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。在一年四季中,以春季數量最多(根據有關資料報導:氣溫上升10℃以上時,浮游動物開始大量繁殖);夏季數量少;秋季浮游動物繁殖得很快,形成虎大的群體,此時捕撈後多餘的魚蟲,可以曬乾,做“幹魚蟲”儲存;冬季數量更少,在季節變化中,不同時期的浮游動物的種類也有變化,例如,在京、津地區,早春季節水體中橈足類較多;在晚春和夏季,枝角類較多;夏季水溫較高,輪蟲和枝角類較多;冬季只有很少的橈足類。水溫較高時水蚤群集在水的表面;水溫低時,它們又沉於水底,不易被發現。在溶氧較高的湖泊、水庫、江河中的水蚤,身體透明稍帶綠色。金魚飼養者一般都喜歡用紅色的水蚤餵養金魚,認為用這樣的水蚤叫是養金魚,體色特別鮮豔。

  浮游生物除有季節性的活動規律外,晝夜間也有變化。每當傍晚,它們從水的深層移到水的表面,結群成片,使水的表面呈至紅色的網狀雲紋、細看有小蟲子在抖動;日出前、又逐漸返回水的深處,這種規律是因為水蚤和其他的水生動物一樣,生活中缺少不了氧氣。在傍晚和黎明前,水中的綠色植物不千於光合作用,卻消耗水中的氧氣,水中的汙物腐敗物也消耗氧氣,在水中缺氧的情況下,水蚤都浮到水的上層呼吸,日出後,水中的氧氣逐漸充足,它們又返回到水的深層生活。浮游生物的這種活動規律非常明顯,所以捕撈“魚蟲”時,一定要掌握這種規律,要在日出前,趕赴水塘捕撈“魚蟲”才有收穫,如遇到悶熱天氣,白天亦有大量“魚蟲”上浮。

  捕撈浮游動物的傳統工具,一般用大布兜子,製作方法沒有特殊的規定,應掌握輕巧、好用即可。捕撈“魚蟲”時,緊貼水面左右擺動,或劃圈動作,不管什麼樣動作操作,一定要敏捷,不要把群集的蚤類沖散。捕好後要及時放入清水桶中,然後沖洗幾次,在清洗過程中,要不斷地清除死“魚蟲”(一般活“魚蟲”在水的上層,死“魚蟲”在水底,且顏色已淡白),待水中無雜質、“魚蟲”由剛撈回的青紫色變為紅色後,方可喂魚。

頁: [1]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7.0.0  © 2001-2009 Comsenz Inc.